近日,《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署名评论文章,标题是《中国正在赢得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引发了美国政界与舆论场的广泛关注。文章作者马克斯·布特是美国知名保守派评论员,虽然立场一贯反对特朗普,但其所列出的四大“输证”清晰明了,直指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经济政策已走入困境。
即便文章语气中对中国“获胜”颇为不甘,但字里行间却不容置疑地承认了一个现实:美国未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经贸对抗中迫使中国屈服,反而在全球舞台上自陷孤立,失去了战略主动。
一、数据不会说谎:中国经济跑赢美国
文章开篇就援引了最新的经济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3%,远高于IMF此前预测的4.8%;而同期美国GDP仅增长1.25%,几乎是中国的零头。虽然特朗普政府不断加征关税试图打压中国经济,但事实证明,中国不仅顶住了压力,经济增速依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在近六年间持续下降,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与此同时,东盟已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占比超过15%。中美之间的“经济脱钩”并未让中国伤筋动骨,反倒加速了其对全球市场的重新布局。
二、中方未让步,反制手段更见章法
文章承认,特朗普上任以来对中国商品多轮加税,最高关税一度攀升至145%。然而,中国并未像部分美国政客预想的那样“低头认输”,反而以对等关税和出口稀土限制进行坚决反击,让美方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产业链压力。
尤其是针对高端稀土材料的出口管控,直接冲击了美国在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多个高科技领域的供应链稳定。文章指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美国的“贸易强权”选择沉默,但中国却是为数不多敢于正面抗衡、保持政策独立性的国家。
三、特朗普悄然“让步”,换来一场面子工程式的“休战”
尽管白宫从未明确承认失败,但从最近几个月的动向可以看出,美国事实上已经放缓了对华贸易攻势。6月起,特朗普将对华商品平均关税由145%调降至30%,并在对等原则下启动了三轮贸易磋商。
虽然中美并未签署任何正式协议,但在今年7月的斯德哥尔摩会谈之后,双方达成了“框架性共识”,随后中国宣布延长24%关税暂停措施和相关反制关税90天,而美国方面则始终没有正式回应这一决定,保持沉默。
从表面上看,特朗普试图营造一种“战略收缩而非退却”的舆论氛围,实际上则是在寻求避免进一步升级关税导致国内通胀失控与消费压力上升。“休战”一词没有出现在官方声明中,但中美两国当前的状态,已非常接近事实上的临时停火。
更有甚者,文章透露,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虽承认当前关税政策已进入“再评估阶段”,但特朗普本人迟迟不下决定,意图将结果推迟至8月12日(当前关税豁免窗口结束前)再公布。外界普遍认为,他希望通过“战略模糊”拖延,掩盖实际让步的事实。
四、国际声誉滑坡,“赢了面子输了世界”
评论中还特别指出了一个被国内媒体较少关注的指标:国家全球形象。
一项覆盖40多个国家的民调显示,过去半年,中国在全球主要国家的好感度提升了8.8%,而美国则下降了1.5%。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趋势不仅发生在传统的中立国家中,就连美国的部分盟国,对美好感也在持续滑落。
文章还提到,美国国际形象的恶化已带来实际经济代价:海外游客数量减少,外国留学生流失,美元汇率走软,美国跨国公司在外投资环境不佳。这一切,无不与特朗普政府近年来的单边主义、对外贸易讹诈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稳健的外交与多边经贸合作,加速拉拢亚非拉国家,加深与东盟、非洲、拉美、阿拉伯世界的战略联系,在“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平台上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同。
特朗普的尴尬:既不想打也不敢认输
目前美中关系所处的阶段,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假装没有休战”。
中方明确表示谈判取得初步成果,反制措施展期90天;而特朗普则竭力避免对外公开承认当前状态是“和解”或“停战”,仍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华强硬”的姿态。他既需要对外维持强硬形象,又不得不面对国内经济层面的现实压力。
这一点在台海议题上也可见端倪:台当局试图借过境美国之机安排与美军高层会面,却被白宫低调冷处理,甚至直接取消部分行程。这背后,正是特朗普政府为避免对华刺激过度所做的平衡考量。
休战虽暂,成败已明
综合分析,《华盛顿邮报》的这篇评论虽然披着“特朗普批判”的外衣,但其中的事实和论证已足以说明一个现实:中国不仅挺过了贸易战的最艰难阶段,而且借助外部压力实现了出口市场的再平衡与战略资源的管控升级。
对于特朗普而言,当前的“休战”更像是一场时间游戏——既想延长缓和期,又要维持政治面子。根据多方报道,下一轮关键节点是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中美高层有望在此之前展开会晤。
但无论谈判结果如何,有一点已然清晰:这场贸易战,美国没赢。就连美国主流媒体也不得不承认——在特朗普的任期内,中国不仅没被压垮,反而愈发强韧。
贸易战的硝烟未散,但历史已经在记录:谁在进退失据,谁又在稳扎稳打。美中之间的下一轮较量,或许已不再仅限于关税与逆差,而将走向更深层次的全球影响力比拼。
信钰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