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鎏金,情比金坚:杨洁与王崇秋的四十九载传奇
文 | 徐来
编 | 徐来
命运的邂逅,缘起北京电视台的走廊
1965年,一个寻常的日子,北京电视台的走廊里,一场注定改写两人命运的相遇悄然发生。彼时,22岁的王崇秋,从军营转业,怀揣着对全新领域的热忱,成为一名摄影师。这位来自湖北麻城的青年,如同初生的牛犊,满腔热血地投入到这个陌生的行业,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从未接触过摄像机的年轻人,如何驾驭这台庞大的机器?王崇秋选择了最质朴也最有效的方式——勤奋。他每日天不亮便来到单位,比同事们早到半小时,将每一个镜头、每一次曝光都当作学习的契机。
展开剩余87%这份超越寻常的努力,自然引起了36岁的杨洁的注意。作为文艺部资深导演,杨洁正致力于拍摄一系列优秀的戏曲艺术片,她敏锐地捕捉到王崇秋身上闪耀的才华和潜力,一份爱才之心油然而生。工作中,他们因对艺术创作的共同热爱而逐渐熟络,情愫也在不经意间悄然滋生。杨洁不仅慷慨地借出自己的设备,更在圈内为王崇秋积累声誉,这份不寻常的提携,在当时电视台内实属罕见。一位资深导演,主动扶持一位初露锋芒的摄像师?这在许多人眼中是难以置信的,但杨洁却是个不拘泥于世俗眼光的人,她看重的,从来不是别人的看法,而是真正的才华与品格。
随着合作的深入,两人惊喜地发现,在艺术追求上,他们竟是如此契合。他们都不满足于机械的镜头捕捉,都渴望创造出真正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样的艺术理想显得尤为可贵。王崇秋被杨洁的才华和那份独有的风采深深吸引,而杨洁亦在王崇秋身上感受到了他深沉的情意与那份负责到底的担当。工作之余,他们的谈话从拍摄技巧延伸至人生哲理、艺术理想,年龄的差距在精神的契合面前,变得微不足道。王崇秋的青春活力为杨洁带来了新的视角,而杨洁的成熟稳重也让王崇秋受益匪浅。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默契,源于灵魂的共鸣,而非年龄的数字。
过往的沉浮,铸就坚韧的灵魂
在那之前,杨洁的人生早已饱经风雨。1951年,她与电影界名人周传基结婚,并育有三个儿子。然而,由于观念的差异,这段婚姻于1963年画上了句号,三个孩子跟随杨洁。在那个年代,一位女性选择离婚,尤其还要独自抚养三个孩子,所要承受的社会压力可想而知。然而,杨洁并未因此沉沦,反而更加专注于事业。白天,她在电视台辛勤工作,夜晚,又回到家中悉心照料孩子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她成功在北京电视台站稳脚跟,成为文艺部门的中流砥柱。
岁月的考验,冲破世俗的藩篱
与王崇秋的感情发展,为杨洁的人生注入了新的色彩,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14岁的年龄差,加上女方带着三个孩子,在1969年的中国社会,无疑是一则“爆炸性”的新闻。流言蜚语如潮水般涌来,有人猜测杨洁是为了找人帮忙抚养孩子,也有人认为王崇秋觊觎她在电视台的地位。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指责,40岁的杨洁,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更要为三个孩子的未来考虑,内心难免动摇。然而,王崇秋的态度,却如同一股暖流,融化了她所有的不安。
在所有人都对这段感情投以怀疑目光时,王崇秋坚定地握住杨洁的手,郑重地承诺:“我认定你了。”这句话,在那个充满未知和压力的时刻,分量十足。它意味着,无论外界如何纷扰,王崇秋都将坚守在她身边。
1969年除夕,40岁的杨洁,带着三个孩子,嫁给了比她小14岁的王崇秋。结婚当天,他们甚至还一起前往房山进行采访,将工作与生活紧密相连。没有盛大的婚礼,没有昂贵的彩礼,王崇秋只从宿舍里抱来一床被子,用一个帆布箱装下全部家当,便登上了杨洁家的门。一个26岁的年轻人,毅然决然地成为三个孩子的继父,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责任感?然而,王崇秋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出色。婚后,杨洁诞下了女儿丫丫,这个家庭因他们的爱情而更加完整。
《西游记》的征程,艺术与爱情的交响
1982年,杨洁接过了拍摄《西游记》的重任,这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挑战。当时中国的电视拍摄技术尚显落后,设备简陋,资金匮乏,许多人认为这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时,王崇秋再次成为了她最坚实的后盾,一句“我支持你拍”,给予了杨洁巨大的力量。
《西游记》的拍摄风格以实景为主。杨洁深知,国内电视剧的特技制作是短板,“钱也不够,设备也没有,只能点到为止。”但壮丽的山川江河却是他们的优势,“《西游记》有个‘游’字,拍摄必须经过这个国、那个洞、这个山。”为了呈现出理想的效果,这对夫妻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内蒙古草原到云南石林,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好河山。
作为剧组唯一的摄像师,王崇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内蒙古拍摄时,为了捕捉仙境般的云层效果,他选择在草原上挖坑拍摄。然而,草原上的马蝇肆虐,一旦开始拍摄,他便必须纹丝不动,任由马蝇在身上肆意叮咬。一场拍摄下来,他的身上早已布满了红肿的包块。这种敬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后来,他身上莫名出现了许多小白点,就医后才得知竟是患上了白癜风。医生苦口婆心地劝他规律生活、按时服药,但《西游记》的拍摄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他哪有时间顾及这些。为了艺术,王崇秋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但他从未后悔,因为他知道,他是在帮助妻子实现心中那个伟大的梦想。
在拍摄过程中,杨洁全身心投入,甚至有一次戴着取景器,连身后的毯子着火都未曾察觉。而王崇秋,则始终默默守护在她身边,随时准备为她解决各种难题。六年的拍摄时光,王崇秋和杨洁之间形成了完美的默契。他深谙妻子的每一个想法,知晓她想要什么样的镜头,在工作中,他们无需过多的言语交流,一个眼神便能心领神会。
《西游记》之后,王崇秋和杨洁的合作并未停止,他们共同创作了多部优秀的影视作品。1996年,当杨洁拍摄电视剧《西施》时,起初请了其他摄像师,但“没拍两天,她又把我叫回去了。”王崇秋略带得意地回忆道。这足以说明,经过多年的合作,他们已经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长情相守,直至生命尽头
时间是检验爱情的最佳标准。王崇秋和杨洁的婚姻,历经了四十九年的风风雨雨,直到2017年杨洁的离世。在共同热爱的艺术事业上,他们是默契的搭档;在生活中,她以他为傲,像孩子般依赖他;他则疼她、宠她,并几十年如一日地仰望和照顾着她。
杨洁在外是严谨的导演,在家却像个孩子般依赖丈夫。王崇秋始终将妻子视为家庭的顶梁柱,呵护备至。工作上,他们配合无间,无需多言;生活中,他们也像寻常夫妻一样会有争吵,但每一次,王崇秋总是那个先低头认错的人。这难道不是最美好的婚姻状态吗?有默契的工作配合,有真实的家庭争执,更有包容的相互体谅。
晚年的杨洁身体欠佳,心脏无法承受过大的声响。王崇秋更是将对妻子的照料推向极致,为她营造一个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
2017年4月15日,88岁的杨洁因病离世,这对携手走过四十九载的伴侣,终于在命运面前不得不分离。那天,王崇秋孤身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眼神空洞,仿佛整个灵魂都被掏空。失去了杨洁,王崇秋一度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人生于我,已无意义……”后来,为了转移这份悲伤,在《西游记》爱好者的帮助下,他开设了账号,将杨洁未曾来得及讲述的故事,继续讲述下去。“杨洁导演去世后,我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时常会想:人生于我,已无意义……后来,为了转移这种悲伤,在‘西游记迷’们的帮助下,我开了账号,杨洁没来得及讲的事情,我要替她都讲出来。”
这是王崇秋对妻子最深情的怀念。他用余生去续写妻子未完成的篇章,这样的爱情,怎能不令人动容?直到2025年的今天,王崇秋依然在深深地怀念着妻子。每年的忌日,他都会去墓地看望她。这份深情,这份坚持,难道还不足以证明他们爱情的幸福吗?
结语:爱的真谛,超越一切
回到最初的问题:1969年,40岁的杨洁带着三个孩子嫁给26岁的王崇秋,这段婚姻到底幸福吗?
四十九年的相伴,共同的艺术追求,默契的工作配合,以及那份至死不渝的深情,都是最有力的答案。真正的爱情,从来不在乎年龄的差距,不在乎世俗的偏见,只在于两颗心是否真正地相爱。杨洁和王崇秋用他们的一生,完美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谛。这份超越时代的爱情,怎能不令人羡慕,不叫人感动?
发布于:广东省信钰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