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了!赵匡胤这皇帝太会来事!一杯酒收兵权,功臣还得谢谢他,比刘邦朱元璋讲究多了!
各位家人们,咱唠中国封建王朝的事儿,有个话题永远绕不开——帝王和功臣那点微妙关系。要么是皇帝怕功臣功高震主,偷偷下狠手;要么是功臣怕“兔死狗烹”,整天提心吊胆,最后大多落个“鸟尽弓藏”的悲剧。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偏不按套路出牌!他没学刘邦杀韩信,也没学朱元璋大杀功臣,就靠一场酒局,笑眯眯地把兵权收了,还让功臣们拿着赏赐安享晚年。今儿个咱就用唠街坊的劲儿,好好扒扒赵匡胤这“最讲义气皇帝”的操作,看看他是咋把“君臣难题”玩出花的!
## 一、陈桥驿这出戏:黄袍加身跟闹着玩似的,改朝换代没见血!
咱先从赵匡胤“上位”说起——公元960年,那还是后周的时候,天儿冷得能哈出白气,陈桥驿的军营里却灯火通明,热闹得不像打仗的地儿。当时赵匡胤是后周的禁军统帅,相当于“京城卫戍区司令”,手握重兵。可那天晚上,他倒好,呼呼大睡,跟没事儿人似的,底下的兄弟们却没闲着,偷偷合计了一件能改朝换代的大事儿。
展开剩余88%第二天一大早,赵匡胤还迷迷糊糊没睡醒呢,就被兄弟们架了起来,一件明黄色的袍子“啪”地就披在了他身上——这就是咱历史课本里写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你说逗不逗?别的皇帝夺权,不是打打杀杀就是阴谋诡计,血流成河都算轻的,可赵匡胤这波操作,简直跟“过家家”似的,兵不血刃就把江山换了姓!
当时后周的小皇帝才7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娃娃,哪扛得住赵匡胤这阵仗?最后乖乖退位,赵匡胤顺理成章建立了宋朝。最绝的是,赵匡胤还特意下了命令:不许伤害后周皇室,不许抢老百姓东西,不许烧房子。所以整个夺权过程,除了换了个皇帝,京城该咋过还咋过,老百姓连门都没少出,这在古代改朝换代里,简直是“天花板级”的操作!
后来有人说,赵匡胤这是“早有预谋”,故意让兄弟们演了这么一出。不管是不是预谋吧,人家能把“夺权”搞得这么体面,没伤及无辜,就比那些一上位就屠城的皇帝强多了。咱就说,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早就把后周皇室斩草除根了,哪还能让小皇帝安安稳稳过日子?
## 二、对比太扎心!刘邦杀韩信,朱元璋大杀功臣,赵匡胤偏玩“温柔刀”
要说赵匡胤处理功臣的方式,那得先跟其他开国皇帝比一比,一对比就知道他多“讲究”了!先说说汉高祖刘邦,当年打天下的时候,韩信帮他立下汗马功劳,结果天下刚定,刘邦就开始猜忌韩信,最后找个理由把韩信杀了,连带着其他功臣也没好下场。你说这叫啥事儿?用完人家就卸磨杀驴,也太不地道了!
再说说明太祖朱元璋,那更是狠角色!当了皇帝之后,看谁都像要造反,今天杀一个功臣,明天株连一串,连跟着他打天下的老兄弟都没放过,最后朝堂上都快没人干活了。朱元璋这操作,说是“为了孙子铺路”,可也太血腥了,搞得人人自危,连睡觉都得睁着一只眼。
再看赵匡胤,人家就不一样了!手下的石守信、高怀德这些开国功臣,都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没说过一句要杀他们的话,反而还天天请他们喝酒吃饭,跟以前一样称兄道弟。可嘴上不说,心里却门儿清——这些兄弟手握兵权,尤其是禁军的指挥权,万一哪天他们也被人“黄袍加身”,自己这不就栽了?
但赵匡胤没像刘邦、朱元璋那样来硬的,而是玩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有天晚上,他又请石守信他们喝酒,喝到兴头上,突然叹了口气:“兄弟们啊,我这皇帝当得没意思,天天睡不着觉,还不如以前当节度使自在。”石守信他们一听就慌了,忙问咋回事。赵匡胤接着说:“还能咋回事?你们手握兵权,万一哪天你们的手下也给你们披件黄袍,你们不当皇帝都不行啊!”
这话一出口,石守信他们吓得脸都白了,赶紧跪下求赵匡胤指条明路。赵匡胤这才慢悠悠地说:“其实也简单,你们把兵权交回来,我给你们赏钱、赏地、赏房子,回家当个富家翁,天天喝酒吃肉,子孙后代也能享福,咱兄弟还能天天见面,多好啊!”石守信他们一听,这哪是“夺权”,分明是“送福利”啊!赶紧答应下来,第二天就把兵权交了。
你瞧瞧这操作!没动一刀一枪,没骂一句重话,就把兵权收回来了,功臣们还得谢谢他——既保全了性命,又能安享晚年,比刘邦、朱元璋那套“杀功臣”的操作,高明了不止一个档次!
## 三、为啥赵匡胤这么“仁慈”?不是心善,是背后有“小心机”!
有人说,赵匡胤这是“心善”,舍不得杀兄弟。可咱说实话,皇帝哪有真“心善”的?赵匡胤之所以不杀功臣,是因为他背后有自己的“小心机”,摸清了当时的局势,才敢这么玩。
首先得说说当时的大背景——五代十国那几十年,简直乱成了一锅粥!今天这个节度使造反当皇帝,明天那个将军夺权换朝代,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根本管不住地方,老百姓苦不堪言。赵匡胤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太清楚“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了,也知道要是处理不好功臣,很可能重蹈五代的覆辙。
所以他没敢来硬的,而是采取了“渐进式改革”——先让石守信他们交出禁军指挥权,然后给他们封个地方节度使的官儿,让他们去地方上享福。你别以为节度使是多大的官儿,赵匡胤早就想好了对策:等他们到了地方,再通过制度改革,慢慢把节度使的财政权、人事权收回来。比如规定地方的税收大部分要上交中央,地方官由中央任命,节度使只能管管地方治安,手里没了钱、没了人,就算想造反也没底气。
这招“温水煮青蛙”,可比直接杀功臣高明多了!既避免了激烈冲突,没让兄弟们寒心,又一步步实现了中央集权,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要是赵匡胤一上来就杀功臣,说不定会引起其他将领的恐慌,搞不好还会有人造反,到时候宋朝能不能稳住都难说。
还有一点很重要——赵匡胤当时手里的禁军,实力远超地方藩镇。禁军是保卫京城的精锐部队,装备好、训练有素,而地方藩镇的军队大多是老弱病残,根本不是禁军的对手。赵匡胤心里有底:就算石守信他们想造反,手里的兵也打不过禁军,所以他根本不用怕。让他们去当节度使,相当于把他们调离了权力中心,就算想搞事也没机会。
## 四、君臣关系的“学问”:李世民靠“进退”,朱元璋因“多疑”,赵匡胤赢在“体面”
咱再唠唠君臣关系这门“大学问”——自古以来,皇帝和功臣的关系就像走钢丝,一步错就可能掉下去。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李绩那套“和谐相处”,为啥能成?关键是双方都懂“进退”:李世民信任功臣,给他们放权,李靖、李绩也懂分寸,打完仗就主动交兵权,不贪功、不揽权,所以才能相安无事。
可朱元璋就不一样了,他本身就多疑,总觉得别人要抢他的江山,再加上太子朱标早死,他怕孙子镇不住那些老功臣,所以才下狠手大杀功臣。可他没想到,杀了功臣之后,朝堂上没了能打仗的人,后来朱棣造反的时候,建文帝连个能用的将领都没有,最后丢了江山。这就是“过犹不及”,把事儿做绝了,反倒给自己留了祸患。
赵匡胤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既保持了皇帝的权威,又给了功臣“体面的退路”。他没像刘邦那样把功臣当“敌人”,也没像朱元璋那样把功臣当“威胁”,而是把他们当成“兄弟”,用“赏赐”换“兵权”,让双方都有台阶下。功臣们不用担惊受怕,赵匡胤也能睡个安稳觉,这才是“双赢”啊!
就拿石守信来说,交了兵权之后,赵匡胤给了他一大笔钱,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成了亲家。石守信回家后,天天喝酒、下棋、逛花园,活得比当将军的时候还滋润,最后安安稳稳活到了57岁,善始善终。要是换了刘邦或朱元璋,石守信能不能活过建国第二年都难说!
所以说,君臣之间的信任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分寸感”。皇帝不能太猜忌,也不能太放任;功臣不能太贪权,也不能太懦弱。赵匡胤就是摸清了这个“分寸”,才把君臣关系处理得这么好。
## 五、关键在“粮草”!没了钱,再牛的将军也翻不了天
咱再往深了唠唠,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能成功,还有个关键原因——他掐住了“钱袋子”!老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是打仗还是造反,都得有钱才行,没了钱,再强的军队也撑不了几天。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就开始改革财政制度:规定地方的税收,除了留下少量维持地方运转的钱,剩下的都要上交中央;还在地方设立“转运使”,专门负责把地方的粮食、钱财运到京城,地方官根本碰不到这些钱。这样一来,就算节度使手里有兵,也没地方弄钱养兵,想造反都没本钱。
石守信他们去当节度使之后,看着挺风光,其实手里没多少实权,更没多少钱。以前当禁军将领的时候,还能管管军队的粮草、军饷,当了节度使之后,连地方税收都碰不着,只能靠中央给的俸禄过日子。手里没了钱,就算想招兵买马,也没人愿意跟他们干——总不能让士兵饿着肚子造反吧?
所以说,赵匡胤这步棋走得太妙了!他知道,光收兵权还不够,还得断了功臣们的“财源”,让他们就算有心想搞事,也没那个能力。这比直接杀了他们,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能落下个“仁慈”的名声,一举两得!
## 六、唠句心里话:解决问题的方式,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家人们,唠到这儿咱也该明白了:赵匡胤之所以能成为“最讲义气的皇帝”,不是因为他运气好,也不是因为他心善,而是因为他懂得“用巧劲”解决问题。从刘邦到朱元璋,历代开国皇帝都面临“功臣难题”,可解决方式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刘邦、朱元璋用“硬的”,虽然暂时解决了问题,却落下了“杀功臣”的坏名声;赵匡胤用“软的”,既解决了问题,又赢得了人心,还让宋朝一开始就稳定了下来。
这事儿给咱的启示也挺多: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别总想着“硬碰硬”,有时候换个方式,用“温柔的手段”解决,效果可能更好。就像赵匡胤,要是他一上来就杀功臣,说不定会引起叛乱,宋朝能不能稳住都难说;可他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既保全了功臣,又巩固了自己的权力,还让宋朝有了个好开头,这就是“智慧”啊!
而且赵匡胤还懂得“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他没一下子把功臣的权力全收了,而是先收兵权,再收财权,一步步来,让功臣们有个适应的过程,也没让他们觉得太突兀。这种“慢慢来”的策略,比“一刀切”更稳妥,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最后咱再唠一句:历史上的皇帝那么多,为啥赵匡胤能让人记住?不是因为他打了多少胜仗,也不是因为他建了多大的功业,而是因为他懂得“尊重”——尊重功臣的付出,尊重百姓的安稳,也尊重自己的江山。要是其他皇帝能学学赵匡胤这股“讲究劲儿”,说不定历史上就少了很多“君臣相残”的悲剧了!
你对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事儿有啥看法?要是你是当时的功臣,你会心甘情愿交兵权吗?评论区跟咱聊聊,咱下次接着唠历史!
发布于:江西省信钰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