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古代历史,“万户侯”这三个字总是频繁出现,几乎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被封为万户侯的人物,比如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就曾荣获此封赏。那么,万户侯究竟代表着怎样的一种荣誉?为什么历代皇帝喜欢用它来嘉奖那些有卓越功绩的臣子呢?
实际上,“万户侯”并非一个整体的词汇,而是由“万户”和“侯”两个部分组成。这里的“万户”指的是采邑制度和封国制度,而“侯”则代表爵位制度。那么,采邑制度和封国制度分别是什么?它们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重要角色?
若将古代的万户侯放在现代社会来比拟,他们大致相当于哪些社会群体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结构映射?
关于采邑制度,最早的详细记载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实际上,采邑制度早在周朝建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实施,并且它是和分封制度同时推行的。周天子将自己的亲属分封到各地,派遣他们镇守疆土。封王不仅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还建立了独立的官僚体系,掌握军权,基本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独立王国,除了天子特有的权力之外,封王们几乎享有所有的统治权力。
展开剩余85%采邑制度的本质,是封王为了稳固自身统治,模仿周天子的分封方式,将土地分配给下属。这些下属虽然权力不及封王,但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周朝的政治体系。在各级封地内,封建主拥有几乎全部的权利,包括征收赋税、训练军队、招募私兵等。权力的下放虽加强了地方统治,但也引发诸侯国权力过大的问题。
初期,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尚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国逐渐架空中央权威,历史也由此进入东周时期,紧接着是春秋战国的纷乱阶段。采邑制度的弊端导致周天子成为象征性君主,真正的权力集中于各诸侯手中。
诸侯深知其权力来源及周天子失势的根本原因—采邑制度赋予的巨大权力。因此,他们开始刻意削弱该制度下赋予的权利,尤其是军权,几乎不允许他人掌控军队。进入战国后,采邑制度的实权大为减少,通常仅剩一定比例的赋税权和一些不威胁中央的特权。
按照爵位等级,采邑的规模也有不同。最低的男爵享有十几户至几十户的采邑,而高等级侯爵则可享有数千户,功劳卓著者甚至累积至万户。依据采邑制度,拥有爵位的人可按比例从采邑中获取一定的钱财或物资,作为他们的收入来源。
采邑主要授予王公贵族或有功大臣,性质类似俸禄,但所获得的财物是俸禄之外的皇帝恩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对采邑制度,他曾计划废除它,全面推行郡县制以强化中央权威。然而实际操作中,废除采邑制度会引发国家动荡,秦始皇不得不放弃这一设想。
在中国封建历史中,采邑制度从周朝延续至清朝,始终作为稳定统治的关键手段存在。虽然春秋时期采邑制度盛行,战国时期则经历了转型,采邑制度名存实亡,其权力已大幅削减。
为加强统治,战国时期诞生了封国制度,配合爵位制度使用,主要目的是安抚封王及功臣。秦朝延续此制度,因郡县制无法完全控制有功大臣,于是赐予功臣封地及部分经济特权,鼓励他们守土安分。
不同于采邑制度的完全自治,封国制度设有中央派遣的监管官员,同时在封地推行郡县制,行政和军事权多归中央,封王特权有限。汉朝建立后,刘邦发现单靠郡县制难以稳固皇权,故采用分封与郡县并行制,藩王应运而生。
藩王兼具采邑和封国特权,享有经济与军事权力,类似春秋诸侯。起初藩王较为顺从,后期则多次爆发叛乱,如著名的七国之乱,险些导致西汉覆灭。为防权力过大,汉帝采取削藩策略,借助推恩令等措施限制藩王权力,防止重蹈周朝覆辙。
采邑制度与封国制度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是否世袭。采邑制度允许世袭,但因权力削弱,最后逐渐消亡。封国制度则明确禁止世袭,除特殊情况外,爵位和封地不得传给后代。由此,封国制度逐渐取代采邑制度,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常用的封赏方式,直至清朝末期才被废止。
“侯”是爵位制度中的一种,最常见的为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五等。俗话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明封侯是极难获得的荣誉。爵位起源久远,且历代有所变化,比如战国秦国实行的军功爵位制度,就有多达二十个等级。
西周时期爵位有六等,除了五等爵位外,还设有王位,代表天子,显然地位至高无上。汉朝时期,爵位制度基本定型,王主要用于分封同姓王室成员和异姓功臣,前者巩固王权,后者作为奖励功臣。
王爵和侯爵同属封爵范畴,封爵权利包括封国或采邑、爵位世袭、免税特权及特定政治权利。爵位继承尤为重要,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原则,庶子通常不得继承,特殊情况继承的权利也会减半。若无合格继承人,爵位将被朝廷收回。
对朝廷而言,爵位是一种负担,因为特权分散了皇权和国家资源,爵位家族越少,对国家越有利。爵位的一项特殊政治特权是“有罪先请秩禄上通”,意为有爵位者受刑罚前须经皇帝批准,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处死。
这一特权在汉武帝时期有具体体现。当时太子因奸臣江充告状被汉武帝发兵追捕,逃至田仁所守地,田仁私自放走太子。丞相得知后怒不可遏,欲杀田仁,御史却以法律规定阻止,强调必须先得皇帝许可,否则处死田仁属违法行为。最终丞相放弃杀田仁,改为关押并报请皇帝决断。
这一特权在后世演变为类似政策,如宋朝的不杀士大夫原则和明朝的“勾朱”制度,即死刑犯名单需皇帝用朱笔勾除,未勾除者不得执行死刑,需等待下一次勾朱决定生死。
综上,万户侯意指按比例从一万户以上户籍中抽取赋税,这些税收成为万户侯的固定收入,且随着爵位存续持续领取。除此之外,万户侯还拥有一定政治特权,如爵位世袭、官职继承权及招募私兵保卫府邸等。
万户侯通常都是朝廷中的高官重臣,拥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巨大权势。如果将他们放到现代,类似于韩国的财阀集团,掌握庞大财富和相当政治影响力,虽然财阀的政治权力更集中、更强势,但万户侯的权力大小依赖于皇帝的能力和意愿。
尽管侯爵可以世袭,但权力和影响力仍难以比拟现代的家族财阀。随着时代变迁,王侯将相的时代已经结束,新中国成立后,采邑制度、封国制度及爵位制度均被彻底废除,这些制度属于封建社会的遗留产物,不应延续。
现代社会推崇民主自由和个人价值,依靠祖辈财富享受生活的观念已逐渐被摒弃,唯有不断努力进取,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包括:《史记》、《汉书》、《战国策》和《资治通鉴》。
发布于:天津市信钰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